近年来,我市以“建青春活力新城,创体育消费典范”为目标,联动打造了一批运动赛事品牌,推动了赛事经济持续发展,目前已入列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如今年总体计划主办、承办及指导举办规模体育赛事110项193场,目前已举办2024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等大型赛事24项32场。但由于设施建设、赛事引流、品牌打造等方面的不足,体育赛事经济发展仍有不足短板,以体育赛事带动经济增长尚有较大空间。
一是设施建设存在缺口。近年来,我市体育投入持续加大,但主要偏向全民健身设施,与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建设需求相比,仍有较大缺口。如我市市区是全省仅有的3个没有标准体育场的市之一,市区10余年没有新建场馆,现有场馆特别是区县基础设施老旧破小,不能满足体育赛事举办需要。又如道路等配套设施仍需改善,2023年全国竞走大奖赛(第1站)暨世锦赛及亚运会选拔赛期间,因临时封闭了部分路段,造成上下班高峰期间交通堵塞严重。
二是赛事引流存有缺项。2023年,我市圆满承办各层级赛事百余场、22.5万人次报名,吸引游客、观众等120万人次,带动综合消费超4亿元。但总的来看,缺乏优质的、持续运营的赛事IP,未能产生后续连锁反应,既没有引领撬动民间资本承办大型赛事,也未带动体育产业项目投资落地,未衍生出相关文创产品行业,对经济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同长三角先进地市比差距明显,如上海市2023年举办赛事118项、19万人次参赛、129万人次现场观赛,带动消费37.13亿元,拉动相关产业效应达128.64亿元。
三是体育品牌未能打响。2023年,广州日报从竞技、群众体育、体育产业等多个维度梳理、透视十大体育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成都、深圳、南京、南宁、哈尔滨、青岛,均有明确定位和各自特色。相比之下,我市在“体育+”品牌建设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基础建设。把体育设施建设融入城市整体空间规划中,丰富以“运动、青春、活力”为主题的公共文化体育运动休闲场所,进一步提升完善城市运动网络布局、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品质、补齐大型体育场馆缺失短板、升级改造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并打造一批“坐得下”“可以玩”“有意思”的运动打卡点和健身首选地。
二是升级赛事品牌。加强差异化定位和培育赛事特色,在持续举办黄山马拉松、太平湖国际铁人三项精英赛、长三角绿水青山运动会等具有黄山特色IP的体育精品赛事活动的基础上,同步引进电竞、水上、球类、棋类等国内外重点品牌赛事,推广村超、村BA等乡村体育赛事,积蓄赛事经济发展潜力。同时结合研学发展,加强青少年体育赛事供给,积极争取将我市纳入全国青少年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分赛场,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三是释放运动消费。引导推广“赛事+旅游”“赛事+文创”“赛事+会展”“赛事+商贸”等融合发展模式,在内容创新、赛事包装、旅游配套、文创开发等方面下功夫,加大赛事盈利点和收入渠道的拓展力度。充分利用我市优良的生态环境,引入培育低空飞行、健身皮划艇、定向运动等新兴活力体育休闲项目,举办休闲趣味运动会、家庭运动会、亲子运动会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激发游客和本地市民运动消费热度,推动赛事“流量”向消费“留量”转化。
四是推动融合发展。以体育为基础,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自然生态为依托,充分利用花田跑、越野赛、山地马拉松等赛事活动,推动体育赛事与文旅发展深度融合, 让体育赛事的流量转化为文旅消费的增量。发挥我市生态优势和环境,绕市民养老、养生、养心需求,拓展体育休闲与康养产业链,举办体育休闲赛事、表演、瑜伽、健身等,发展康养运动旅游新业态。顺应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需求,开发设计体育研学产品,激活体育产业链新洼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