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会员作品

微光聚力 共“协”新华章

发布日期:2025-03-28 16:14信息来源:民建黄山市委 作者:休宁支部 黄雯雯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七十五载风雨兼程,七十五载同心筑梦。今年,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的第75年。这75年的时光,如同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却如此深刻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起层层浪花。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长期以来,我们民建组织伴随共和国诞生、成长,一直把“爱国、民主、团结、奉献”的大旗扛在肩头,始终不忘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初心,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同舟共济,凝心聚力,共同书写了统战和多党合作的辉煌篇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此刻,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作为民建的一名基层会员,我内心激荡,感慨万千,不由得想起了民建创始人之一,也是我们休宁人——孙起孟老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灯亮一盏,光洒成片;不厌其小,务求其实。”这句话既是他一生为国家奉献的写照,更体现了我们民建人履职尽责、服务人民的无悔初心。是的,我们民建休宁支部的每一个会员,身处平凡的岗位上,却踏实努力,求真务实,如同那一盏盏明灯,散发着不平凡的光。而这点点微光,凝聚在一起,成为了“为人人都是迎客松”的自信温暖,成为了“聚力建设大黄山”的铿锵力量。

摆脱“26度”,谱写文旅新篇章

黄莺是民建休宁支部的主委,同时也是黄山市政协委员,自20046月加入党派,就与政协工作、统战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26度,是在办公室最舒适的温度,黄莺却主动跳出舒适圈,多年来,她深入基层,勤学躬行,探民情、听民声、写民意,架起联系群众的“连心桥”,画好履职尽责的“同心圆”。

认真履职,积极建言。20年来,黄莺先后提交了近30件提案,还撰写了大量的社情民意和调研报告,积极为状元休宁的发展鼓与呼,多次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重视和采纳。2023年她带领党派撰写《关于提升乡村治理能力,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建议》《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调研文章,为县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其中《我县徽菜预制菜产业发展的建议》《发展泉水鱼产业,让绿水金山变金山银山》等调研报告还被选中在休宁县政协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其本人先后多次被评为市民建优秀会员、县优秀政协委员。

用心用情,抓好工作。身为休宁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黄莺一直致力于文化旅游体育事业发展,不断提升休宁的百姓幸福感、获得感。2023年以来,聚力打造群众身边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广泛开展新春文化惠民、党的二十大精神艺术化宣讲等群众性文化活动70余场,完成送戏进万村153场,实施旅游厕所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升、古道保护提升工程10余处,累计惠民20万余人次。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举办“鼓迎新春 龙腾状元城”“非遗进景区”等活动10余场,制作《徽州板凳龙》等3部图形动画宣传片,完成齐云山石刻本体修缮工程(四期)等6个国省保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快乐健身暖民心”行动,完成73处健身项目点建设,建成百姓健身房1个、口袋体育公园2个,体育步道8.2公里。文旅产业提档升级,齐云山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获评省级度假区称号,魔宿厢居等4家民宿获评国家级丙级民宿,“向云端”、自由家营地开门纳客,齐云打铁花、横江舞金龙绘就了休宁文旅“山水村夜”新画卷。

不惧“39度”,田埂上的徽骆驼

    会员沈文生是县政协委员,休宁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全国劳动模范。自参加工作起,沈文生一直都是奔波于田间地头,长年一顶草帽,皮肤晒得黝黑,被村里的老百姓亲切地称为“老沈”,同事们则打趣他是田埂上的徽骆驼。烈日当空,沈文生一行来到位于商山镇荪田村的同心助力科技示范基地,走进齐腰高的稻田里,检查水稻的生长情况以及病虫害情况,一边筛查一边记录。充分发挥职业特长,融入同心活动,指导农民科学种田,这是沈文生日常工作的写照。

    沈文生表示,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作为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就应该把所学技术完全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去。五年来,他积极开展绿色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和应用,示范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应用面积51.6万亩,累计减施化肥纯量2062吨、减少化学农药123.84吨,确保了水稻生产“五连丰”,化肥农药“零增长”;做好油菜多功能开发技术应用推广,种植景观油菜面积1.3万亩,带动旅游人数500万人,菜油两用技术推广面积0.56万亩,每亩净增600元,促进了农旅结合,延长了油菜产业链。

沈文生也一直在践行着他的同心和大爱。今年夏天,休宁遭受6·20洪灾的侵袭,农作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待雨势减小,沈文生和他的团队成员们立即前往田间地头,指导老百姓们及时开展农业生产自救,疏通沟渠排出田间积水,开展病虫害防治及适时补充肥料,适时开展补种或者改种,为老百姓尽可能挽回损失。近年来,他把沈文生劳模工作室开在了田间地头,培育种植业新型职业农民750人,种养大户46户,社会化服务组织16家,有效促进了绿色生产技术应用推广,遏制了耕地抛荒现象。

把握“75度”,追逐有机绿色梦。

75度,是让茶香飘逸的最佳温度。会员方国强,带着他的新安源有机茶,和新安江源头的百姓一起,讲好一片茶叶的故事,一圆有机“绿色梦”。

1989年从事茶叶经营,到1998年成立新安源有机茶品牌,再到2004年创办休宁新安源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直至今天,方国强35年如一日,坚持走访入户,鼓励大家使用农家肥和打造有机茶。开始,茶农们对有机茶并没有信心,因为产量上不去,种植难度也很大。方国强没有气馁,他一方面大力宣传使用有机肥能改善土壤、有利生态环境,另一方面他又去上海寻访有机肥货源,更为值得点赞的是,他还将有机肥无偿提供给农户。5年间,累计向流口地区1800多户茶农无偿提供生物农药和有机肥,价值共500多万元。在他的坚持和奔波下,流口地区的近万亩茶园,不仅打造成了有机茶园,而且涵养纯净了三江源头,守护了一江清水。

他带领乡亲们肩扛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有机茶事业”的两面大旗上路,在从事有机茶开发和带领山区茶农共同致富的非凡历程中,将自己的初心同地方经济的发展紧紧地连在一起。“他从困顿中觉醒,溯源而上,引领一条河流的救赎,用绿色点染美丽家园。青山遮不住,江入新安清。”这是“心动安徽年度新闻人物”给方国强的颁奖词,他还荣获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回首来时路,我们风雨兼程,砥砺前行;投身新征程,我们携手同行,更加坚定。伴随着即将到来的75周年的欢庆,我相信,在统战精神的引领下,在多党合作的努力下,只要我们心中有梦,就一定能围绕中心演好“协奏曲”、服务大局唱好“大合唱”,就一定能为建设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贡献出属于民建的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