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培育工匠精神,提升职教品质

发布日期:2019-03-04 09:21信息来源:市民建 作者:休宁支部 程家顺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一、崇尚“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

在中国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工匠是指社会上具有一技之长的,从事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群体,如木匠、竹匠、砖匠、瓦匠、铁匠、厨匠、剃头匠、箍桶匠、油漆匠等等,这一群体有别于农民群体和知识分子群体。在农耕社会,工匠靠自己的手艺生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和农民群体差不多或略微高一些,其来源多为上不起学的农家子弟或工匠的子孙,以学徒制的方式或家庭内部父子相传的方式传承技艺。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工匠这一社会群体形成了一定的传统群体精神。比如对自己从事行业的热爱,俗话就有“干一行,爱一行”。比如,对自己从事的行业的精益求精的职业追求精神,“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比如,对自己从事行业的专业专研精神,“隔行如隔山”。历史上,无数的工匠用自己的智慧推动了中国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他们的劳动成果和手工技艺,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非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发明创造的鲁班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代表。庖丁解牛技艺纯熟如舞蹈,不仅给人艺术的享受,还给人哲理的启迪。

不过,在过去,就“匠”这一称呼,往往给人的印象就是有一定技艺,却循规蹈矩,没有什么独创精神的手工业者。比如有别于画家的画匠,有别于园艺师的花匠,有别于教育家的教书匠,有别于建筑师的泥瓦匠等等。而且这种印象,在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也似乎没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究其原因有三:其一,由于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社会发展非常缓慢,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非常缓慢,在一个工匠的一生中,制作对象的材料、式样,制作的工具,制作方法、工艺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其二、在农耕社会,工匠服务的对象大多是普通农民,制作器物以低廉实用为主,工匠之间没有强烈的竞争,工匠们无需耗费大量心力在创新上。其三、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不高,工匠们以技艺谋生为主,没有大量的闲暇和精力用于创新。其四、从事工匠的人文化层次普遍很低,见识不高,创新意识不强。

新中国成立后,工匠的地位有一定的提升,但工匠群体与传统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农耕文明不断遭到消解,手工制造大量的被工厂机械化规模化生产代替,手工制作效率低,商品价格高,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失去了优势,工匠这一群体遇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许多行业工匠甚至逐渐消失,许多传统手工工艺面临失传,传统工匠群体逐渐边缘化,工匠所具有的一些优秀精神也逐渐被人淡忘,大量粗制滥造的,价格低廉、质量低劣的产品充斥市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逐渐提升,价格便宜质量低劣的商品遭到了摒弃,人们对产品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现了国人出国旅游大量购买商品挤爆商场的现象。国家因此制定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新目标。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开始转向中国智造,,特别是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第一次出现在治国安邦的文件之中, “培育工匠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随后,中央卫视《大国工匠》系列纪录片连续播出,工匠这一名称也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工匠精神”也成为全民意识。

需要指出的是,时代赋予了工匠这一名称以新的内涵,现在的工匠,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手工业者。而是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的涵盖各种行业,各个生产企业,各个层次的产业工人或技术人员。相应“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不仅传承了对行业的热爱,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和对行业的专业化追求精神。还融入了这个时代赋予的新的核心内涵,那就是不断追求职业梦想,勇于突破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我们提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就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需要大批科学技术专家,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的有梦想,有追求,有创新精神的能工巧匠。同时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表现,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人文精神。

而现代意义上工匠的培养,除了极少数情况,不再是过去师徒相授,父子相承,“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不再是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而是以各类的职业学校教育为主体。因此培育、践行“工匠精神”,是对职业教育的品质一次有深远意义的提升。

二、践行“工匠精神”对提高职业教育教品质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一般概念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多年来,无论是初等职业教育,还是中等职业教育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办学模式,教育理念上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客观地说,我们的职业教育仍存在极大不足。首先,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这一方面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有关,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是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体力劳动者,就是今天,一般民众仍有轻视体力劳动者的落后观念。认为职教毕业生没有什么远大的前途。其次,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普通教育学校的淘汰生,比如考不取高中,就上职高,考不取大学就读职业技术学院。啥文凭没有也还能参加一些职业培训。这些学生相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刻苦精神等也确实有一定的不足。再次,职业学校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定位,也就是学一门技艺,能够在社会上谋生,对自己人生定位偏低,学习的要求也就不严。甚至很多从事职业教育的老师对学生的定位也就如此。

因此,在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的学生,有远大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的不多,职业学校把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教育作为重点。职业道德教育,职业追求教育,职业梦想教育,职业与人生价值教育,职业创新教育往往重视不够。而这些又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品质,是职业教育的灵魂。

现代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职业价值取向,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核心品质。如果能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培育,得以践行,就抓住了职业教育的牛鼻子,给职业教育注入了的时代的灵魂。无疑会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

在职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除了传授扎实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主要从“工匠精神”的几个内涵着手。

一是用“工匠精神”培育学生对自身职业的热爱和追求。尽管生源比较差,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学生普遍对自己人生期望值比较低。但职业学校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让学生学习一门技能,获得谋生手段这样低层次的要求上。低要求培养不出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适应新时代制造强国的能工巧匠的。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需要一大批有着执着的职业追求和职业理想的高技术职业人员。他们对职业的态度,不仅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且当作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他们热爱自己的职业,以极大的热情从事着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职业为荣。这样才能在自己的职业上不断进步,不断提高。努力做到不管哪一行,争做状元郎。历史书认为,建造埃及金字塔的是奴隶,但有学者就指出,建造埃及金字塔的人绝不可能是奴隶,而是一群对建造充满激情的自由人,戴着脚镣手铐,经常怠工的奴隶是没有创造力的,是无法建造出伟大的金字塔的。

二是用“工匠精神”培育学生对职业精益求精专业精神。对产品品质与完美的不懈追求,专注于自己的职业技术领域进行深度挖掘,刻苦钻研技术、技艺,摒弃工艺的拙劣与粗制滥造,注重细节,注意品质,注重客户体验,这是工匠精神的核心要求。也是制造强国能工巧匠的职业品质。人们对瑞士手表的敬佩,源于瑞士人的对产品精溢求精的追求,人们对德国汽车的追捧,源于德国人对产品工艺品质的不懈努力。人们对日本马桶的认可,源于日本人对用户体验的高度重视。对产品精益求精的追求,使每一款产品不仅具备可靠性、精准性、还具有艺术性,使商品升华为艺术品,从而提升商品的内在价值。

三是用“工匠精神”培育学生的勇于创新精神。成语云“独具匠心”,这是对工匠创新精神最简洁的表达。传统对“匠”这一称呼的负面认识,往往就在于“匠”的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现代提倡的“工匠精神”,包括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创新内蕴。不仅要做“工匠”,更要做“专家”。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新材料层出不穷,新工艺突破,这意味着,产品的加工工艺、工匠的技术技能要不断进步,不断突破、不断创新。古往今来,热衷于创新和发明的工匠们本身就是世界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古代的木匠鲁班就是最好的明证。英国发明水泥的泥水匠阿斯普丁是典型的代表。现在,一些高尖产品,我们之所以不能生产,就在于缺少高技术加工工人。世界上众多伟大的公司如苹果,华为,兼具工匠精神与创新精神,他们已将二者内化在一起

总之,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认识,职业追求,职业理想,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精神,从而提升职业教育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