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追思·明志·圆梦
——纪念民建成立70周年

发布日期:2018-05-17 15:01信息来源:市民建 作者:王敏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20日上午,***革命公墓礼堂庄严肃穆,哀乐低回。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成思危同志’,横幅下方是成思危同志的遗像。成思危同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看着《新闻联播》里播放的画面,听着主持人悲痛顿挫的声音,感觉嗓子里有股东西堵着,令我无法呼吸!尊敬的成思危主席走了!走得那样安详,那样决绝。的确,先生此生无悔,即便在他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依然针对我国金融改革中的突出问题,口述了一篇文章,那就是我们在521日《人民日报》上读到的《研究金融问题需有战略观》。先生的伟大,已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予以评说,我在这里只能默默追思以启志。

五年来,中国民主建国会孙起孟和成思危两位卓越的领导人先后离我们而去。我们不仅失去了两位中央级的领导人,更是失去了两位伟大的精神导师!然而,先生们的风骨犹如“长安城”里的“碧海蓝天”,依旧长存。

曾记得,无论是成老先生还是孙老先生,在他们生病期间,国家领导人都亲赴探望。逝世后,中央政治局常委们都一一前往与他们遗体告别,给他们的亲属送去最深切的慰问,这是国家给予他们的褒奖;曾记得,无论是先生们生前身边的同志、同事,还是学生,都对他们不吝盛誉,对他们的仙去无不感到无比悲痛,这是志士对他们的怀念;曾记得,他们虽然“居庙堂之高”,但“处江湖之远”的平民百姓们都对他们的为人和处事津津乐道,敬佩有加,这是人民对他们的铭记。这些都是他们“一生所学皆为报国”、“灯亮一盏光洒成片”而缔结的良果!

先人已逝,风范长存。他们坚定的信念、伟大的人格和过人的胆识,必将启迪和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行。

很荣幸,此生能与孙起孟主席是“老乡”。在少年时代便听父辈们给我讲述休宁县商山镇出了个了不起的人物——孙起孟,对他的事迹耳濡目染。秉持着对他的敬仰,我加入了民建;再后来,在组织的培养和会员的支持下,担任了民建休宁县支部主委,由于工作上还担任休宁县扶贫办主任的职务,所以前往商山镇调研、开展项目督查、验收的机会就更多了。每一次去商山,都要前往孙起孟先生故居观瞻,以寄思念而明志。

去年,按照民建中央宣传部领导指示,将孙起孟故居展览馆建成民建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黄山市委、市政府、休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而我作为民建休宁支部主委,全程参与其中。今年319日,在黄山市政协副主席、民建黄山市委主委汪潇溪的带领下赴江苏镇江市丹徒辛丰镇“冷遹纪念馆”考察,学习建馆和布展经验;并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布展研讨会,就每一个细节进行探究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使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孙起孟先生“爱国爱民、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他“把爱给了全世界却唯独辜负了亲人”,他的一生从未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给子女谋半点名利。他的子女们虽然在心里对父亲有一点点的“埋怨”,但终究被父亲的人格所融化,理解父亲的所为。并以父亲为荣,自力更生,勤俭持家。这也是孙主席给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更要尽全力做好孙起孟故居展览馆的布展工作,将孙老先生童年生活的场景、后来参加革命与工作的事迹以及为人处世的气节等以最好的方式展现给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这是我们引起为豪的责任,也是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身为近16万民建会员的一员,我们能做的,我们要做的就是立足岗位建功立业,发挥我们参政议政的作用,为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面发展献计献策,出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作为民建基层的会员,我们虽然不能像成思危先生那样成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掀开中国风险投资大发展的序幕,但我们可以“盛世依旧思危言”、学习他“敢凭刚直献真言”的人格襟怀,领悟他“含笑扬眉对苍天”的不悔人生;我们虽然不能像孙起孟主席那样提出“基本政治制度写入宪法”,但是可以学习他“我有一颗炽热的心,一颗把学生教好的心”的坚定执着和“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信念坚守,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己之责,尽己一心,尽己所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家人、同事、朋友、师长一起同心、同力、同行,汇涓成海,聚沙成塔,共建美好家国,共成美丽事业,共圆百年之梦!

当窗远凝,我看见蓝天携着白云缓缓流动,我看见“和谐号”、“黄山号”动车载着几代人的梦想穿山而来,车头飘扬的国旗上,五星耀眼,我仿佛看见13亿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孜孜前行,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