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建会七十年,追思创会人
——写在纪念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70周年之际

发布日期:2018-05-17 15:05信息来源:市民建 作者:汪潇溪 阅读次数:6352 【字体:   收藏

(一)深深怀念起孟老

孙起孟,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人。中国民主建国会创始人之一。著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原民建中央主席、原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长,是中国民主建国会全国工商联的卓越领导人。民建会内尊称他“起孟老”。

2010年3月2日上午向市委统战部领导汇报决定赴京探望起孟老,下午却得到起孟老逝世的噩耗,出乎意外,心情无比悲痛忧伤和遗憾。

3月7日随中共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家乡悼唁团进京。苍天悲泪,北京7日晚下了一夜大雪。3月8日北京城银装素裹,天地也在为起孟老披麻戴孝!我们冒着大雪驱车去起孟老家中慰问,时任市长宋国权代表家乡人民向老人家及亲属表示慰问,并赠送了紫檀木制刻有“家乡人民永远怀念您”的木雕摆件,端放在灵堂桌上。我代表家乡民建会员向老人家赠送了红木座竹雕牌屏摆件。正面雕刻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牌坊和马头墙老屋,象征着家乡的民建会员呼唤起孟老魂归身青水秀的徽州故里;耸立的牌坊铭记着起孟老光辉的一生,铭记着家乡人民对起孟老深深怀念之情;苍劲的松柏寄情起孟老永垂不朽、万古长青;右上方刻有“故乡情怀”几个字,隽刻着家乡民建会员对起孟老的故乡情怀,也寓意着起孟老对故乡的眷念情怀。负面刻有“家乡民建会员永远怀念您”字样,落款“民建黄山市委”。我还附了一张关于牌屏寓意说明和填拙词一首《哭起孟老》。

从原国家农村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年近9旬吴项老人处了解到一些起孟老为中国革命和新政协是成立以及民建的创建与发展的情况,如起孟老与蔡元培的忘年交关系; 1935年周恩来劝起孟老留在党外作掩护为党工作的故事;起孟老在白色恐怖下掩护共产党秘密电台的故事;起孟老起草民建反驳美国中美关系***的声明,得到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誉的故事;起孟老参加新政协的筹备和参与《共同纲领》起草工作的故事;全国一九四九年后起孟老在多党合作事业的贡献及创建“听、跟、走”和“坚定不移、尽心竭力”行动纲领;起孟老热爱家乡,为促进家乡富余劳动力就业及职业培训、捐资助学的故事等。

从起孟老的贴身秘书郭粟得知:作为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副秘书长在开国大典前夜任总值班,周恩来到总值班室勤政殿办公室检查指导起孟老工作的情景;起孟老提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写进宪法建议;为让年轻同志接班提出新老交替的建议以及新老交替被中央作为文件下发执行的来由;一贯爱国爱民,凡国灾民难都要叫老伴捐款的故事;廉洁一生,除了沙发,孙老现在用的床、桌椅、书柜都是五十年代初政协机关配置的、六十年代折价给个人的老式家具,沙发还是郭秘书90年代初背着他领的等等。一个奉行责在人先、爱国爱民、不思己利、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光明磊落、谦和好学、严己宽人,对党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爱国民主杰出代表人士的高大形象在我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一生为国家解放和建设事业、为多党合作事业、为民族教育事业、为民建创建与发展事业做出的不朽的贡献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他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爱国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的多党合作事业鞠躬尽瘁,先后领导民建确立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不移跟党走、尽心竭力为四化”的行动纲领。在他的身上,集中了我们民建的优良传统。我们无比崇敬和爱戴他,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家乡民建会员因他自豪和骄傲!

(二)是民建领袖更是故乡人

树高千丈也有根,人行万里终有家。起孟老曾是民建最高领袖,更是我们自豪的故乡人!

在安徽黄山市休宁县县城东南部,一条由南向北注入率水的小河畔,静卧着一个屋舍纵横、人丁兴旺的大村庄,这就是休宁历史上已富有著称的商山村,村中央一口围系双井村的口井旁,矗立着一座呈南北走向的船型老屋,这就是孙起孟诞生和童年居住并在这里接受了人生之初的启蒙教育的房屋。老屋建于清道光年间,占地面积976平方米,整个建筑坐北朝南,是徽派民居中很少有的别致的船型造型屋。

1918年刚满7岁的孙起孟告别祖居,跟随父辈从率水出发,而后扬帆于江湖,奔波于四方,闯荡出一道坎坷不平却又光彩照人的人生之路。

在家乡人心目中孙老不仅是我国民主党派领袖人物之一,还是一位德高望重、古道热肠的老人。因为老人始终惦念着休宁的山山水水,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他是那样的热爱党,是那样的坚持社会主义信念。80年代初他的一个表弟写信给他述说老家的经济落后情况和生活困难,他在回复信中这样写道:我幼年离开商山,已六十余年,如果不经来函介绍,很多情况都不了解。信中说及家乡生产暂时停滞不前,生活有一定的困难,但诚为所云,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党的正确领导,情况一定会逐渐改善。现在的关键是大家要坚定这样的信心,共同努力。我们只要比一比新中国成立的前后,想一想国民党反动派留给我们的烂摊子,没有几年就扭转乾坤,那还不是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齐心奋斗?

多么真情的展露了他坚持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心崇高精神!

起孟老对不正之风很痛恨,家乡的晚辈给他写信反映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并表示“自扫门前雪”时,在信中教导小辈:不管他人瓦上霜也是不对的。

他是那样的关注家乡的职业教育。起孟老早在1989年来到全国农科教发源地休宁县溪口镇,在视察溪口的农科教统筹工作后,充分肯定了家乡在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职业教育为载体的形式,认为将人才培养、科技开放和经济振兴融为一体的路子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起孟老病重期间家乡领导赴京看望,向他汇报家乡全国唯一的木工学校和平民学校,首创了全国独一无二的“匠士”学位时,孙老即刻拍手称赞,虽因手术不能讲话,但满脸灿烂的笑容中,无不流露出一位世纪老人对故土的无限眷恋、对家乡发展发自内心的高兴和对未来的真诚期望。

如今我们可以欣慰地告诉老人,家乡农科教这种山花已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农科教统筹不仅推动了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了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步伐,而且还促进了人才开发和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

他是那样的关心家乡的旅游发展。齐云山是家乡的一张名片,神秘秀美的齐云山除了天开神秀的美艳景色,更拥有丰厚充盈的文化底蕴。她和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名山。起孟老对齐云山发展和家乡的旅游事业一直情有独钟,1985年,孙起孟先生在阔别家乡40年后以74岁高龄健步登上齐云山,对齐云山的保护和开发寄予了殷切地希望,他真切地告诫家乡:要“善用旅游资源……”。一个“善”字多么睿智,多么符合今天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精神!

黄山是世界名片,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称。作为家乡人他虽没有上山,但起孟老对黄山的发展提出了殷切的期望,他说:“一定要保护好黄山,黄山是我国两代领导人都到过的地方,值得骄傲。一定要注意环保,要做到可持续发展。黄山的城市建设要有规划,千变万变,不要把城市品位变掉了”,“只要长期坚持发展的观点,家乡人民的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多么高瞻远瞩!早那个年代就嘱咐家乡要保护生态,注重城市品位。

他是那样的关心家乡的父老乡亲。他的故乡情怀很重。1993年乡亲们写信向他汇报家乡经济困难,老百姓收入低下的情况,他自己忙走不开,专程安排他的儿子儿媳回到家乡了解情况,在得知山多地少人多事少缺少收入来源后,通过县、乡组织223名农村富余劳力,用5辆大巴免费专车送家乡青年农民到东莞一家大型企业做工,开创了黄山市大规模有组织劳务输出的先河。他们当中坚持下来的人有的成了老板,买了房子和车子,生活过得很富裕。

起孟老故居位于休宁的商山乡,率水河的南岸,望眼北岸就可进城,可河上没有桥,从商山到最近的城区屯溪要走一个半小时,非常不便,经常发生因路途遥远不能及时到对河的医院及时抢救而失去生命的情况;发大水对岸公路上的群众欲救不能,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村里被淹。老百姓多么渴望村里能修一座大桥连接河对岸的公路啊,可是当时的乡政府很穷,工资发不出,连广播都不通、要修桥简直是天文数字。1993年商山小学的学生们联合写了一封信给孙爷爷,起孟老看后请时任省委副书记的孟富林帮助解决,乡书记在请市领导把学生们的信转交给起孟老时,一并捎去价值数万元的商山古地图,起孟老却将古图退还了县政府。在起孟老的关怀下,安徽省委采取以工代赈基本解决了建桥费用。当得知尚有缺口时,他率先捐款2千元。在他的感召下,乡情们不顾生活困难踊跃捐款,自发的捐了20多万元。村里把乡情们从嘴里省出来的一分、两分,一毛、两毛的捐款用蛇皮袋(装化肥袋子)装去捐桥,感人泪下。

每遇家乡发大水,老人都要嘱托家人给家乡捐款。凡国遇水灾,都要写信过问:今年水灾对老家影响可大?

(三)于细微中见精神

在家乡的亲戚心目中:起孟老是长辈、是学者,更是一介布衣。

极为严谨的作风。起孟老最讲认真,他的一个侄儿孙省三与他交往甚多,2007年春省三把自己编的一本书《商山人》清样送起孟老审稿,起孟老对书中描写古徽州西溪南迎娶商山女两地比富的传说故事后表示反对,指出:“总觉得事涉两县关系,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不写为好”。发现书中有小有失实之处便毫不留情的严肃批评侄儿:“对于与自己关系较深的人,务必务实又务实,谨慎又谨慎”。“做任何一件事情都离不开两个字—认真。叙述事情要认真,错了不行,假了当然更不行。说到我在齐云山对老伴曾说“吃顿素饭”话,据之慧回忆,无此事实”,“这不过是一件小事”,但起孟老非常认真,要求他加以“核实”。起孟老还认真的教育侄儿:“我们党从来教育我们要实事求是,是三分七分说三分七分,不得与事实有出入,主观随意性地增损一分。

起孟老公私分明,不享受特权。在出行上,从不让子女坐他的公车。一次他感冒生病了,秘书准备要车,起孟老坚决反对,说:我还可以走,我侄子在这里,让他陪我去就可以了。他们一起做公共汽车去医院看病。有一次侄儿去北京出差顺便去看望老人家,起孟老要到火车站,听说他住六阜口,他犹豫了一下说你跟我车子走,正好顺路。在车子上,他教育侄儿说:我子女都没有坐过我的车子,今天你是享了特权。不失时机地用点滴小事来教育晚辈。

极为谦逊的品格。“当仁也让”,在看到《商山人》中描写到起孟老为建商山大桥做作的工作时,他写信给侄儿说:“都是地方的业绩,不应掠美”,还批评说:“关于我的事,写的太多,无必要。称谓用“孙起孟”“孙老”均可,原曾担任的职务,退下来仍是老百姓,不提原职为好……。“对我写的极其溢美之词,你是了解我的为人的,读后深感不妥”。

起孟老自律自己,极为谦逊,不愿扬名,“不宣传个人,不主张题字”。仅有的题字都是在乐意与不乐意之间,是出于“重以乡人之命,只能违心处理了”。他写信给老家侄儿说:“时下随便题词之风,内心亦不为然。据此第一,会是谢绝,继思为家乡不能有所贡献,连这等事也因拒,不知者可能误解为拿架子,似不甚好,只好违心为之。今后遇这等差使,请代说明原因不要接受”。题“商山大桥”就是在:“代为推辞既不获准。重以乡谊,只好从命涂鸦”。也有极少数是他情愿提的:如为黄山民建会刊题写刊名,当原主委吴为在接待他时请他方便时写会刊的请求,回北京后立即写好寄来,并在信中特附说明:不愿意给别人题词,因为是民建所以愿意写。

极为简朴的生活。起孟老一向节约,秘书说他刚到起孟老办公室工作时,干的第一件活就是把一大堆旧信封翻过来重新粘上再利用。在起孟老亲戚家看到的家信都是装在翻面的旧信封中,信纸多是用过时的材料空白页、用过的半截信纸、白纸等,凡是他自己写的回信,都是自己贴好邮票让秘书寄的。偶有一件全国人大新信封,在地址处粗笔改注“借用”二字,小小的一个举动,体现老人不以国家领导人自居,令人钦佩。

与他交往至深的侄儿孙省三说:用“简、少、旧”三字可以概括他家生活的全貌。周总理一双皮鞋3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都没有丢,外面穿的衣服叫会客衣,家里穿得很破旧,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很不错了。他说:那是1974年,他到北京出差,顺便去看望起孟老,老人家看见他自然欢喜,第一次请侄儿一起吃饭(国务院食堂),四样菜(二荤二素)一汤。老人家说年轻人要多吃点,便把自己菜里的牛肉夹给他碗里,因牛肉上有肥的他不太想吃,但是看到起孟老把馒头掰一半吃掉,另外一半用来刮盘子里的油和汤,无比感动,硬撑得满脸通红、肚子反胃,把自己不喜欢吃的肥牛肉吃掉。

侄儿回黄山,起孟老送他几斤白糖和几块肥皂,让他带回家给老母亲,并嘱咐说:都是平常百姓可以买到的东西。

(四)浓厚的人情与亲情

起孟老的人情与亲情用一句话来概括:道是无情却有情。每遇家乡有人或慕名写信,哪怕“对他无甚印象”,都要因为是“家乡故旧有请托”,他都“既不应以我的影响使有关地方领导作难,随便置之不理,也不近情”因而能办的办不能办的都要一一作答,从不置之不理。

起孟老在家的乳名叫“绍仂”。母亲是徽州汪姓大族。大家族“房头很多”,分枝很多,乡里人、亲戚找他办事的人自然很多。对此他不是利用职权和个人地位和影响去解决,也不是一味不闻不问。凡乡亲们所托,对每一位要求他都必有作答,或让侄儿了解情况后协调处理、或回信做解释工作。对亲戚则从不迁就,为了教育亲戚们,他常用一位发小表侄做教材:(汪)武官(武官父亲汪仰文与起孟老表兄弟,至交,小时在起孟老家玩大的)硬把我骂得要死,要我找工作没帮他找,我没法想(不能这样做),家族人都知道武官是他最亲密的人,连他都没帮,都明白是告诫家里人凡此类事不要找他。

起孟老对民建干部队伍建设十分用心。1985年6月,从黄山到杭州,因身体不是很好住进浙江省人民医院。侄儿去看他,见他在病房里写材料(《关于朱洸同志的考察材料》),很担心他的健康请他不要写要休息,他说:民建人少,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关心干部的成长,我们对干部特别是下属要更加关心。我每次出来对民主党派随行人员都要交一份材料。多么关心民建干部队伍建设!多么关心民建的干部!前辈的榜样,后辈的楷模!

如今黄山民建激励主图把顺气孟故居打造成民建会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民建安徽省委和主委李修松的大力支持下,在休宁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努力下,孙期孟故居展览馆正在加紧布展中,将在民建70周年之际对外开放,旨在激励社会特别是广大民建会员秉承起孟老的遗志,学习起孟老高尚品德和崇高风范,继承和发扬民建优良传统,在祖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奉献青春和力量,在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再做新贡献。

作为起孟老家乡民建市委主委,我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民建领导人的优良作风,带领黄山民建全体会员,更加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努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把黄山民建建设成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能够经受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的、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参政党的地方组织,为家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